参数化设计

浏览:5815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1-30 分类:最热新闻

你可能没听说过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但你一定见过参数化设计的成果:广州珠江新城的大剧院(旧名歌剧院)、北京的望京 SOHO 和银河 SOHO 都是典型。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并不是参数化设计的始作俑者,但很可能是当下最有名的一位。

参数化设计并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义,但这一派的建筑很容易辨认:流线型的表面,大量使用曲线与圆角,绵密的网状结构等等。我们都知道参数是什么意思。拿出你的手机,调节音量大小、屏幕亮度、系统字号,这些都是参数。参数化设计指的就是通过电脑调节系统中的参数和改变各元素间的关系来设计出复杂的形态或结构的一种设计方法。

说了等于没说?的确,什么建筑没有参数呢?楼高就是参数。参数化设计真正的特点在于美学。正如电子音乐一听就知道是电子音乐,高度倚赖电脑、算法和脚本语言的参数化设计也非常忠于“计算设备”这一媒介。用浅白的话说,这些设计都“很科幻”或“很未来”。参数化设计近年来的理论旗手、哈迪德事务所的总监派崔·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将其称作“现代主义后的重要新风格”,认为参数化设计“终结了那个产生自现代主义危机、由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小插曲构成的不确定时期”。

既然就职于世界上最努力践行参数化设计的事务所之一,舒马赫为其进行理论造势也无可厚非。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与感性(sensibility)显然尚未终结。尤其随着“软件蚕食世界”的过程逐步推进,崇尚功能性与进步的现代主义思维也连带着慢慢在蚕食设计界。互联网产品经理喜欢挂在嘴边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便是例子。流线型的大楼立面是“必要”的吗?

早在 1960 年代,航天业开始用电脑计算复杂的扭曲表面。这令部分建筑师感到无比着迷。无奈彼时的电脑技术还很原始,到了 1980、1990 年代,科学家们开始用电脑模拟生物的生长环境及其形成过程,建筑师对于用数学方法分析自然界中的复杂形态感到兴味盎然,并逐渐开始把相关的软件及技术用于设计。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在过去不敢想像的形态和结构——包括很多暂时还造不出来的。格雷格·林恩(Greg Lynn)就是这一类的代表性人物。

这也是参数化设计最常被人诟病之处。它过于迷恋计算设备带来的新美学,对建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维度重视不够,结果往往造出了视觉效果绚烂、概念新潮、但无法和本地文脉发生关系的建筑。不过无论如何,这并不是计算设备本身的错。用电脑辅助设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未来电脑对于各类设计的介入也只会更加彻底。如何处理光滑冷冽的数字世界与粗糙强悍的实体世界之间的张力,是任何领域的设计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当前页面由百度MIP提供加速,可能存在部分功能无法使用,如需访问原网页,请点击这里 关闭